不忍兒童耳膜繼續受傷害,公開向「台灣耳鼻喉科醫學會」提出五個疑問

每天看著一個個中耳積水的小朋友,無辜的被切耳膜(明顯無效醫療),於心不忍。為阻止這些悲劇繼續發生,特公開向「台灣耳鼻喉科醫學會」提出下面五個質疑:
1. 為何全世界的文獻都明明白白地指出,兒童中耳積水(非急性中耳炎),開藥是無效的(抗組織胺、鼻充血解除劑、抗生素),甚至是有害的。為何台灣很多醫師都在開(包括教學醫院的教授級醫師),明明白白就是在忽悠患者,也是在浪費健保資源。


2. 有些中耳積水的小朋友患者,會被醫師在耳膜上劃一刀或刺一針(Myringotomy or Tympanocentesis),但是沒多久,常常就會再積水。於是,又會被再劃一刀,然後再積水,再劃一刀,……,沒完沒了,最後只好裝耳通氣管(GROMMET)。很多文獻都建議Myringotomy or Tympanocentesis是無效的,只是增加感染的機會而已。


3. 中耳積水的機轉主要在於耳咽管的功能不良不是耳膜有問題。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改善並且恢復耳咽管的功能」,難道這些醫師都不懂這個道理嗎?


4. 很多小朋友被裝上耳通氣管之後,雖然當年不會積水,可是一年後,耳通氣管脫落,常常就會再度積水,又被建議開刀,如此反覆再三,有患者居然被連開了4、5次的刀。這些醫師在重複開刀時,難道一點都不會覺得愧對患者嗎?


5. 中耳積水的病機在“下面”的耳咽管功能不良,與“上面”的耳膜何關?為何要去破壞耳膜?如果切耳膜有效也就罷了,必須反覆的開刀,就證明這個方法是無效的,是錯的。我的臨床經驗,積極改善耳咽管功能,才是對的,才能根治兒童的中耳積水問題。為免更多的兒童繼續無辜受傷,建請貴醫學會提醒醫師,在治療兒童中耳積水時,換個思考方向,則患者幸甚!

青蒿中(西)醫診所關心您

致電諮詢將有專人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