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
感冒
在治療感冒的思路上,西醫的對抗療法基本上是錯誤。如果用藥對抗的是病原(病菌、病毒、原蟲、寄生蟲……)對抗療法是對的。但很遺憾的西醫用西藥治感冒,卻都是在對抗身體的自救機能(例如:打噴嚏、流鼻水、咳嗽、發燒、嘔吐、瀉泄、排汗……),這當然是錯的。
家長經常問林醫師:「發燒到底要不要吃藥?會不會燒壞頭殼?我堅持不吃藥,為何會變成肺炎?」 藥,「吃與不吃間,醫師(病患)千萬難!」 生病與否,是由宿主 (Host) 的抵抗力、病原 (Agent) 的致病力及環境 (Environment) 對誰有利來決定,就是有名的流行病學三角(Epidemiological Triad)。
「淡水魚放入海水,鹹水魚放入淡水」都會死,所以要殺死病原(Agent),不一定非用抗生素不可,改變患者(Host)的內在環境(Environment)就行,中藥治病常常在運用這個原理。 抵抗力的第一道防線是完整的「皮膚、黏膜」,第二道防線是天生的「發炎、發燒……」,第三道防線是後天學習來的「特殊免疫系統」。
「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咳嗽……」屬於第二道防線的發炎反應,是身體最基本的防衛系統之一。 發燒當然也是防衛系統,經常用來對付「病菌、病毒」的入侵。 如果來犯的敵人(Agent)是肺炎球菌,則運用抗生素可以殺死肺炎球菌,當然吃藥(抗生素)有效。但如果來犯的敵人(Agent)是病毒,抗生素無效,吃也沒用。 所以,發燒要吃的是「(對病菌)有效的抗生素」,而不是「無效的退燒藥」。
發燒本身是不會「燒壞頭殼的」,之所以有人「燒壞頭殼」,是因為「已經燒到極限了,還打不贏」,頭殼才會陣亡。 有些時候,高燒造成身體的不舒服,不妨吃一點退燒藥,算是在「踩剎車」。此時的醫囑應該是「PRN(需要時)」,而不是「BID、TID、QID(一天2次、3次、4次)」。 有些「神醫」開的感冒藥,除了消除症狀藥之外,每包都添加了類固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