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藥真的能治好感冒嗎?還是只是暫時的「安慰劑」?
感冒藥真的能治好感冒嗎?還是只是暫時的「安慰劑」? 很多家長常常有這樣的疑問:「小朋友一直咳嗽、流鼻水,如果不趕快吃藥,會不會拖成肺炎?」 於是,感冒一來,往往就依賴各式「感冒藥」來壓下症狀。其實,這是一個常見的迷思。 感冒藥的真相 所謂的「感冒藥」,多半是針對咳嗽、鼻塞、流鼻水、發燒等症狀進行抑制,並不能直接消滅造成感冒的病毒。身體真正的復原,主要仰賴自身免疫系統。 打噴嚏、流鼻水 → 幫助排出病毒與過敏原 鼻塞 → 減少病毒進入呼吸道深處 咳嗽 → 清除分泌物 發燒 → 提高免疫反應效率 這些都是人體自我保護的「第一道防線」與「第二道防線」。若過度依賴藥物去壓制,等於是阻斷了身體的自救機制。 為什麼孩子會出現「腺樣體肥大」、「鼻竇炎」? 當身體的防禦經常被壓制,為了生存,可能啟動另一種代償:部分組織出現「肥厚」來加強保護。 下鼻甲、中鼻甲肥厚 → 阻礙鼻竇引流,造成鼻竇炎 上鼻甲肥厚 → 容易導致額竇、篩竇、蝶竇的發炎 腺樣體(Adenoid)肥大 → 阻塞呼吸道,造成張口呼吸、打鼾,甚至影響專注 耳咽管附近腺樣體(Tubal tonsil)肥大 → 阻礙耳咽管功能,導致反覆中耳積水 這些「肥厚」現象,本質上是保護性反應。若只以手術切除,可能只是短暫解除阻塞,未處理真正根源,還可能帶來新的困擾。 健康的根本之道 既然問題的源頭常在於「抵抗力低下」,就需要從體質與生活習慣著手,恢復身體的自我調節能力: 避免濫用感冒藥,讓身體恢復正常防禦。 提升免疫力:規律運動、均衡飲食、正常作息。 改變生活習慣:減少熬夜、久坐與甜飲零食。 正確面對症狀:理解流鼻水、咳嗽是身體的自救訊號。 給家長的一句話 感冒不是單靠壓制症狀就能痊癒;關鍵在於培養孩子的抵抗力。少一分對藥物的依賴,多一分對自癒力的信任,孩子才能真正走向健康。 快速重點(給忙碌家長) 感冒藥多為症狀抑制,不能「治癒」感冒。 症狀=身體在自救;過度壓制,可能引發代償性肥厚。 根本解方:提升免疫力與改善生活作息。 想進一步了解兒童鼻竇炎、中耳積水與呼吸道照護?
感冒發燒怎麼辦?常見迷思與正確處理方法
感冒與發燒是兒童與成人常見的症狀,但許多人對於「是否一定要吃藥退燒」、「是否代表嚴重感染」等問題,存在不少迷思。本文將整理常見的錯誤觀念,並說明正確的觀察與處理方式。 感冒與發燒的常見迷思 正確的醫學觀點 中西醫結合的調理方向 居家照護建議 常見問題(FAQ) Q1:孩子發燒一定要吃退燒藥嗎?👉 不一定。如果精神狀況良好,可先以補水與休息為主,必要時依醫師建議使用退燒藥。 Q2:發燒會不會傷到腦子?👉 一般病毒性感冒所致的發燒,不會燒壞腦子。真正危險的是高熱驚厥或腦部感染,需要就醫排除。 Q3:感冒藥能治療感冒嗎?👉 感冒藥主要是緩解症狀,並不能治癒感冒。身體免疫系統才是康復的關鍵。 結語 感冒與發燒多屬自限性疾病,經正確照護後大部分能自然康復。避免過度依賴藥物,搭配中西醫合適的調理方式,能減少復發並加速恢復健康。 👉 想了解更多,請參考我們的其他衛教文章,或與醫師討論最適合的治療方法。 感冒發燒怎麼辦?常見迷思與正確處理方法 感冒與發燒是兒童與成人常見的症狀,但許多人對於「是否一定要吃藥退燒」、「是否代表嚴重感染」等問題,存在不少迷思。本文將整理常見的錯誤觀念,並說明正確的觀察與處理方式。 感冒與發燒的常見迷思 正確的醫學觀點 中西醫結合的調理方向 居家照護建議 常見問題(FAQ) Q1:孩子發燒一定要吃退燒藥嗎?👉 不一定。如果精神狀況良好,可先以補水與休息為主,必要時依醫師建議使用退燒藥。 Q2:發燒會不會傷到腦子?👉 一般病毒性感冒所致的發燒,不會燒壞腦子。真正危險的是高熱驚厥或腦部感染,需要就醫排除。 Q3:感冒藥能治療感冒嗎?👉 感冒藥主要是緩解症狀,並不能治癒感冒。身體免疫系統才是康復的關鍵。 結語 感冒與發燒多屬自限性疾病,經正確照護後大部分能自然康復。避免過度依賴藥物,搭配中西醫合適的調理方式,能減少復發並加速恢復健康。 👉 想了解更多,請參考我們的其他衛教文章,或與醫師討論最適合的治療方法。
氣喘治療的歧路-CHATGPT版
氣喘治療的歧路 /氣喘治療的歧路:為什麼有些人越治療越嚴重? 氣喘是兒童與成人都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許多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可能因為方法不當而陷入「越治療越嚴重」的困境。本文將說明氣喘治療的常見錯誤、為什麼會走上歧路,以及中西醫結合的正確方向。 氣喘治療的常見錯誤 為什麼會走上「治療歧路」? 中西醫結合的正確方向 氣喘患者的日常照護 常見問題(FAQ) Q1:氣喘一定要長期吃藥嗎?👉 輕症患者可在醫師指導下調整用藥,中醫調理有助於減少依賴。 Q2:氣喘會不會遺傳?👉 有家族過敏體質的人,氣喘風險較高,但透過生活與治療仍可有效控制。 Q3:中醫真的能改善氣喘嗎?👉 中醫注重整體調理,臨床上可幫助減少急性發作與藥物依賴。 結語 氣喘不是單靠「止喘藥」就能完全控制的疾病。若能避免常見治療歧路,並採取中西醫結合的正確方法,大部分患者都能改善病情,恢復正常生活。 👉 想了解更多,請參考我們的其他衛教文章,或與合格醫師討論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兒童中耳積水怎麼辦?原因、症狀與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
兒童常見的中耳積水,常讓家長困擾。本文將說明常見原因、症狀、治療方式,並介紹中西醫結合的特色療法,協助家長了解如何守護孩子的耳朵健康。 中耳積水的常見原因 常見症狀與影響 傳統治療方式的限制 中西醫結合的新選擇 家長常見疑問(FAQ) Q1:中耳積水會自己好嗎?👉 輕度積水有時會自行吸收,但若超過 3 個月或反覆發作,建議就醫。 Q2:一定要開刀嗎?👉 不一定。手術只是其中一種選項,部分孩子透過調整耳咽管功能也能改善。 Q3:如何在家照顧?👉 注意鼻腔保養、避免反覆感冒、規律追蹤檢查。 結語 中耳積水是兒童常見問題,但透過正確檢查與合適治療,大多數孩子都能恢復正常聽力。👉 若想了解更多,歡迎參考我們的其他衛教文章,或與合格醫師討論最適合的方式。
小朋友中耳積水會自己好嗎?家長必讀指南
小朋友中耳積水會自己好嗎?家長必讀指南 什麼是中耳積水? 中耳積水就像耳朵後面的小水庫,當「耳咽管」通氣不良、排水功能不足時,就會累積液體。這會讓孩子:– 耳朵悶悶的– 聽不清楚、電視聲音開很大– 上課常常「蛤?」或沒反應– 注意力下降、學習表現受影響 中耳積水會自己好嗎? 有些孩子在感冒後出現中耳積水,通常 2–3 週內有機會自然恢復。但若持續超過 3 個月,或反覆發作,就需要警覺,不能再只等它「自己好」。 哪些情況要盡快就醫? – 聽力檢查異常– 語言發展遲緩– 感冒後反覆耳朵積水– 耳咽管功能檢查不良 傳統治療方法及限制 鼓膜置管手術:雖能暫時排水,但復發率高,還可能造成鼓膜瘢痕。抗生素或抗過敏藥:能抑制發炎、減少分泌,但無法真正修復耳咽管功能。這些方法多半是「治標」,並未解決根本問題。 我們的方法:中西醫整合 + 功能恢復 真正要讓中耳積水不再反覆,必須恢復耳咽管功能。 1. 功能檢查:確認耳咽管是否通氣不良2. 中醫調理:健脾、化痰、調整體質,改善鼻咽環境3. 生活管理:減少過敏原、保持鼻腔保濕、避免二手菸4. 耳壓訓練或物理治療:幫助中耳壓力平衡 真實案例分享 一位 5 歲小朋友,曾接受鼓膜置管兩次,但仍反覆積水。後來接受中醫調理 + 耳咽管功能訓練,3 個月後積水逐漸消退,半年內未再復發,聽力恢復正常。 (為保護隱私,內容經過簡化處理) 家長該怎麼做? ✔️ 觀察:若感冒後 2–3 週積水未消,可再觀察至 6 週✔️ 超過 3 個月仍沒改善 → 建議就醫評估✔️ 不要過度依賴藥物或一味追求手術✔️ 幫助孩子改善生活習慣,配合專業治療 給家長的結論 中耳積水不是「一定自己好」的小毛病,若拖太久可能影響孩子聽力與學習。除了傳統療法,也有中西醫整合 +
耳咽管阻塞反覆積水怎麼辦?21歲男大生靠中藥噴鼻療法重拾聽力|非手術療法真實案例
/🎧 21歲男大生的中耳積水歷程:反覆抽水、差點被建議開刀 21歲的林同學,從高中二年級開始就飽受中耳積水困擾。每當耳悶、聽不清楚的感覺出現,他就得前往耳鼻喉科抽積水。剛開始幾個月一次,後來變成三個月一次,反覆穿刺耳膜的經驗讓他痛苦不堪。 直到某次,他被醫師建議要開刀裝置耳通氣管。這讓他開始思考是否有其他不必開刀的方式。經過網路搜尋,他找到了我們診所——以「中耳積水不開刀」聞名的中西醫整合治療團隊。 💡 中耳積水的根源在哪裡? 許多人以為抽水就能解決問題,其實不然。中耳積水的根本原因是「耳咽管阻塞」,導致中耳的分泌物無法順利排出。 這些積水若未及時處理,會逐漸變得黏稠,就像強力膠一樣難以流動,稱為膠狀耳(GLUE EAR)。這類患者常常聽力受損、耳內悶脹、甚至影響語言學習與生活品質。 🌿 中西醫整合治療的進展紀錄 林同學從 2022 年 12 月 31 日初診開始,每週來診所一次,搭配中藥調理與氣球吹氣訓練。雖然初期有所進展,但耳咽管依然不通,積水仍持續存在。 直到第 5 次治療,我們決定加入一項關鍵療法:「青蒿通竅散」——一款針對耳咽管阻塞設計的中藥噴鼻粉,搭配正確的使用方式,包括: 通鼻 噴鼻(青蒿通竅散) 洗鼻 吹氣球(正壓通氣) 這套流程就像開啟一條堵塞的隧道,幫助積水「由膠變水」,重新排出體外。 🎉 第一次聽見清楚的聲音 在第 6 次治療結束後,林同學開心地說: 「我聽到聲音了!」 我們用耳鏡一照,果然在左耳的前上象限發現明顯氣泡,顯示耳咽管已打通。雖然耳壓圖仍顯示 TYPE B,但氣泡的出現意味著「出水口」已經打開,未來的排水與聽力恢復只是時間問題。 🔬 為什麼噴鼻劑有效?醫師這樣說 中醫認為:辛能散能行。青蒿通竅散由數味辛散化痰的中藥組成,可深入耳咽管所經的手少陽三焦經與足少陽膽經,促進氣血循環、化膠為水。 我們發現這款噴鼻劑在某些「頑固型中耳積水」的患者身上,效果可謂立竿見影,尤其在標準治療後依然未改善的案例中,提供了一道突破口。 ✅ 結語:不是所有中耳積水都要開刀! 現代耳鼻喉治療常走到抽水、裝管的步驟,但其實許多中耳積水患者只需要改善耳咽管功能與積水性質,就能自然康復。 如果你或你的孩子也有以下情形: 耳悶、聽不清楚 常常抽水但反覆發作 醫師建議裝通氣管但你感到猶豫
中耳積水問題在耳咽管,裝通氣管是無效的
中耳積水久治不癒?中西醫合併療法幫助改善! 多次治療無效?別急著開刀,我們用安全、無創的中西醫合併療法,幫助改善耳咽管功能,避免反覆中耳積水。 加 LINE 諮詢 今天有二個中耳積水的患者,一個是47歲的男生,他因中耳積水已經在新竹某家醫學中心級的教會醫院耳鼻喉科開刀,裝過了二次耳通氣管,每次通氣管脫落之後,就會再積水。最近一次是今年過年前後(應該是二月初),最近通氣管掉了,又再積水,回醫院檢查,又被建議要再開刀。他不願再開刀,上網找到青蒿中西醫結合診所,今天早上就過來了。 經過中西醫結合治療後,效果好得讓他幾乎驚掉下巴,耳鏡檢查,先是看到脫落的耳管(Grommet)被黏在耳膜上,取出脫落的耳管後,很清楚的看到中耳黏稠的積液,以西醫的標準,這種黏稠的積液是無法自行排出的,只能在耳膜上開個洞,再裝上通氣管來排水。可是在我們的中西醫結合治療之後,再用OTOVENT(鼻孔吹氣球),真是見證奇蹟的時候到了,在耳鏡之下,中耳黏稠的積液已經大幅度消失,只見到大小不等的氣泡充斥在中耳的積液之間,顯然耳咽管的功能已經再度被活化,耳咽管通了,根本就不必開刀了。囑咐患者會去吃中藥,促進耳咽管的活性,同時稀釋積液的黏稠度,在家裡每天OTOVENT吹汽球三次,活絡耳咽管的功能,每天用脈衝式洗鼻機洗鼻,清除耳咽管排出口的阻礙,下周回診,應該肯定不必開刀了。 ***** 另外一位是個8歲的小男孩,情況更是令人同情,3歲時,因為嚴重的鼻塞,導致呼吸中止症候群,已經在桃園那家公立的醫學中心耳鼻喉科切除了腺樣體,但是切除腺樣體之後,情況並沒有改善,看起來他還是嚴重鼻塞,張口呼吸,嘴唇乾裂,常常為脹氣與便祕所苦。 今年2月份,小朋友再去那家醫學中心,被診斷為中耳積水,醫師說三個月後回診,若積水還沒退,就要開刀,家長也是不想開刀,上網找到青蒿中西醫結合診所,今天下午2:00就過來了。 耳鏡檢查,這個男生的右耳有1/3的積水,經過中西醫結合治療,OTOVENT吹氣球後,右耳的積水開始發生變化,出現一堆大小不等的氣泡,顯然耳咽管也被活化了。林醫師仍是囑咐患者回去吃中藥,洗鼻子,吹氣球,活化耳咽管,稀釋黏稠的積液,當然最重要的是規律性的運動,不要再濫用西藥感冒藥了,下周回診,相信這位小朋友應該也是不用開刀了。 其實,中耳積水最大的問題是在耳咽管的功能不良,不在耳膜,西醫搞錯了重點,拼命在耳膜上挖洞,而根本問題所在的耳咽管都沒處理,挖再多的洞都不能解決問題。 至於耳咽管功能不良是如何產生的?濫用感冒藥,導致身體免疫力低下,腺樣體代償性的肥厚,才會導致耳咽管的功能不良。西醫以粗暴手術切除腺樣體與下鼻甲,根本上也是錯誤的,反而會延生更多健康上的問題。大家如果想進一步了解這些機轉,可以去林醫師的官網進一步了解。 🎯 積水真正要處理的,是耳咽管,包括提升局部通氣排水功能、減少黏稠痰液,改善鼻咽區阻力,而不是一味在耳膜開洞。 📌 透過中西醫整合療法,我們能: 減少痰濕濁液 改善耳咽管動力 協助耳膜自然恢復 📞 有中耳積水困擾?別急著開刀! 📍想了解 「如何不用開刀解決中耳積水」 ✅ 歡迎透過以下管道了解更多,或預約諮詢: 🔗 官方網站https://www.23610003.com 🔗 Facebook 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qinghao.allergy 📺 YouTube 頻道https://www.youtube.com/@qinghao_drlin 📲 LINE 諮詢 https://lin.ee/luERZA3 📞 有中耳積水困擾 02-23610003 #中耳積水 #耳咽管阻塞 #耳通氣管 #不想開刀 #兒童中耳炎 #青蒿 #耳悶 #聽力模糊 #張口呼吸 #台北中西醫診所
耳垢黏在耳膜上造成的悶塞感VS中耳積水
/昨天(2025/8/9)看到一個比較特別病,查AI才知道這個病名應該叫做「假性中耳壓異常感」(Pseudo-aural fullness),是因外耳耳垢栓塞,或俗稱耳垢崁頓所引起。而這個病人比較特殊,耳垢不多,卻是因為黏在耳膜上而引起的。 醫師通常建議病人不要去挖耳屎(耳垢)。這個病人雖然沒有堆積很多耳垢,只是一小塊耳垢黏在耳膜上,居然也會引起不舒服,耳悶耳塞耳鳴的感覺。患者自己的描述是:走路或搖晃時,耳膜會有彈出感覺。 他覺得不舒服,8/6去看了一個汐止的基層診所,患者描述說,醫師看了(耳鏡)之後,也沒有對耳朵的問題說甚麼,只是開了藥,藥吃完也沒有改善。 我從患者的健保卡上查到這位醫師開的藥,有三種藥,1. Methylephedrine(鼻充血解除劑),2. FUCOU(綜合感冒藥), 3. Lomidine(抗組織胺),這些藥與患者的病症完全不相干。看起來這個醫師應該是完全看不出是甚麼病,就胡亂開3天的感冒藥來塘塞。 果然患者吃藥後,完全無效。 患者自行上網去查,根據自己的症狀比對,他自己診斷,認為是中耳積水,又查到青蒿診所中西醫師林燦城對中耳積水特別有研究。於是,8/9下午診所剛開診就來預約掛號了。 經初步耳鏡檢查,二耳都無積水的情形,但是右耳的耳膜上黏著一塊蠻大的耳垢(耵聹),我懷疑是那塊耳垢所引起。用操作型耳鏡夾出耳垢之後,患者居然立即說「醫師,全都好了耶!」,我也沒開藥,就結束了治療。 他離開診所時,一同前來的家長還千恩萬謝的做揖才離開(看起來這2天他真是飽受困擾) ************** 目前像這種「看不出是甚麼病,卻還是亂開藥」的西醫師還不少。追根究底,一是面子問題,醫師看不懂,卻不能跟病人說:「我看不出來」,有損醫療權威。 二是健保制度,健保制度下,吃大鍋飯。只要有刷卡就可以領診察費,肉腳的資淺醫師與學富五車經驗豐富的大教授級醫師的診察費是一樣的,都是$364元。當然劣幣驅逐良幣,開業必須數人頭才能勝出。 至於醫師為甚麼看不懂還開藥?也是跟健保制度有關,開藥3天可以另外獲得$66元的「藥品補助款」,不開白不開,看在錢的份上,當然是要開藥囉!而感冒藥即使開錯,醫療糾紛也小,當然就被濫用了。台灣洗腎率全球名列前茅,健保制度難辭其咎。 ************* 事後,我將這個案例(包括耳鏡照片)傳給AI,得到如下的回答: (特此公開AI的解答,與基層醫師共享。) 以下是ChatGpt 的解答: 你描述的情況符合外耳道阻塞造成的「假性中耳壓異常感」機轉。 我拆解成幾個步驟讓你更清楚: 1. 耳屎造成外耳道聲壓與空氣流動異常 外耳道被耳垢(耵聹)封住後,形成局部密閉空間。 走路或搖晃時,頭部和外耳道內空氣會有微小壓力變化。 因為外耳道被封住,壓力波容易直接推動鼓膜,引起「彈出」或「移動」的感覺。 2. 阻塞改變鼓膜振動與共鳴 耳垢貼近或接觸鼓膜時,鼓膜的自由振動受限。 低頻聲音與頭骨震動(骨傳導)被放大,讓人感到耳悶、自己聲音變大(自聲共鳴效應,autophony)。 3. 移除耳垢後為何立即改善 耳垢取出後,外耳道恢復與外界相通,壓力不再封閉積聚。 鼓膜可自由隨外界氣壓微調,原本的「彈出感」和悶塞感瞬間消失。 4. 和中耳功能的區別 中耳積液或耳咽管功能障礙造成的耳悶,多伴隨吞嚥、打哈欠等壓力平衡異常。 耳垢造成的耳悶,則是單純外耳道機械性阻塞,解除後立即改善,不需等中耳壓力平衡恢復。 *************** 👉 耳垢 vs 中耳積水差異請看這張對照圖(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