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悶 ≠ 一定是耳垢!中耳積水才更要注意
內文摘要:
有時候小朋友耳悶、耳鳴,家長第一反應是「掏耳」。
但如果是中耳積水,掏耳不但沒用,還可能拖延治療!
************至於醫師為甚麼看不懂還開藥?也是跟健保制度有關,開藥3天可以另外獲得$66元的「藥品補助款」,不開白不開,看在錢的份上,當然是要開藥囉!而感冒藥即使開錯,醫療糾紛也小,當然就被濫用了。台灣洗腎率全球名列前茅,健保制度難辭其咎。
/昨天(2025/8/9)看到一個比較特別病,查AI才知道這個病名應該叫做「假性中耳壓異常感」(Pseudo-aural fullness),是因外耳耳垢栓塞,或俗稱耳垢崁頓所引起。而這個病人比較特殊,耳垢不多,卻是因為黏在耳膜上而引起的。
醫師通常建議病人不要去挖耳屎(耳垢)。這個病人雖然沒有堆積很多耳垢,只是一小塊耳垢黏在耳膜上,居然也會引起不舒服,耳悶耳塞耳鳴的感覺。患者自己的描述是:走路或搖晃時,耳膜會有彈出感覺。
他覺得不舒服,8/6去看了一個汐止的基層診所,患者描述說,醫師看了(耳鏡)之後,也沒有對耳朵的問題說甚麼,只是開了藥,藥吃完也沒有改善。
我從患者的健保卡上查到這位醫師開的藥,有三種藥,1. Methylephedrine(鼻充血解除劑),2. FUCOU(綜合感冒藥), 3. Lomidine(抗組織胺),這些藥與患者的病症完全不相干。看起來這個醫師應該是完全看不出是甚麼病,就胡亂開3天的感冒藥來塘塞。
果然患者吃藥後,完全無效。
患者自行上網去查,根據自己的症狀比對,他自己診斷,認為是中耳積水,又查到青蒿診所中西醫師林燦城對中耳積水特別有研究。於是,8/9下午診所剛開診就來預約掛號了。
經初步耳鏡檢查,二耳都無積水的情形,但是右耳的耳膜上黏著一塊蠻大的耳垢(耵聹),我懷疑是那塊耳垢所引起。用操作型耳鏡夾出耳垢之後,患者居然立即說「醫師,全都好了耶!」,我也沒開藥,就結束了治療。
他離開診所時,一同前來的家長還千恩萬謝的做揖才離開(看起來這2天他真是飽受困擾)
**************
目前像這種「看不出是甚麼病,卻還是亂開藥」的西醫師還不少。追根究底,一是面子問題,醫師看不懂,卻不能跟病人說:「我看不出來」,有損醫療權威。
二是健保制度,健保制度下,吃大鍋飯。只要有刷卡就可以領診察費,肉腳的資淺醫師與學富五車經驗豐富的大教授級醫師的診察費是一樣的,都是$364元。當然劣幣驅逐良幣,開業必須數人頭才能勝出。
至於醫師為甚麼看不懂還開藥?也是跟健保制度有關,開藥3天可以另外獲得$66元的「藥品補助款」,不開白不開,看在錢的份上,當然是要開藥囉!而感冒藥即使開錯,醫療糾紛也小,當然就被濫用了。台灣洗腎率全球名列前茅,健保制度難辭其咎。
*************
事後,我將這個案例(包括耳鏡照片)傳給AI,得到如下的回答:
(特此公開AI的解答,與基層醫師共享。)
以下是ChatGpt 的解答:
你描述的情況符合外耳道阻塞造成的「假性中耳壓異常感」機轉。
我拆解成幾個步驟讓你更清楚:
1. 耳屎造成外耳道聲壓與空氣流動異常
外耳道被耳垢(耵聹)封住後,形成局部密閉空間。
走路或搖晃時,頭部和外耳道內空氣會有微小壓力變化。
因為外耳道被封住,壓力波容易直接推動鼓膜,引起「彈出」或「移動」的感覺。
2. 阻塞改變鼓膜振動與共鳴
耳垢貼近或接觸鼓膜時,鼓膜的自由振動受限。
低頻聲音與頭骨震動(骨傳導)被放大,讓人感到耳悶、自己聲音變大(自聲共鳴效應,autophony)。
3. 移除耳垢後為何立即改善
耳垢取出後,外耳道恢復與外界相通,壓力不再封閉積聚。
鼓膜可自由隨外界氣壓微調,原本的「彈出感」和悶塞感瞬間消失。
4. 和中耳功能的區別
中耳積液或耳咽管功能障礙造成的耳悶,多伴隨吞嚥、打哈欠等壓力平衡異常。
耳垢造成的耳悶,則是單純外耳道機械性阻塞,解除後立即改善,不需等中耳壓力平衡恢復。
***************
👉 耳垢 vs 中耳積水差異請看這張對照圖(附圖)
✅ 更多耳鼻喉知識,追蹤我們,避免錯過關鍵健康資訊!
#耳鼻喉 #中耳積水 #兒童健康 #耳垢 #衛教
有中耳積水的問題,請參考林醫師的官網
診所官方LINE https://lin.ee/82L57Nl
與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qinghao_drlin



